产业资讯

江苏省委机关报连发三问: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

来源:创新产业融合促进会  时间:2025-02-10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唯安)






南京与杭州在科技创新上表现不同,杭州AI产业领先,得益于硬核创新转型、资源整合能力及宽容度。南京科研基础好但创新氛围保守,高端人才流失,应深耕优势领域,寻找独特发展道路,把握产业周期变化。





南京和杭州,这两座同处长三角、同样拥有丰厚历史底蕴和强大经济基础的城市,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上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尤其是在AI产业领域,杭州的DeepSeek突飞猛进,成为了新的行业标杆,而南京却显得有些“落后”。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在2月7日至8日连续发布了三篇文章,直指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南京为何无法发展出类似杭州“六小龙”那样的新兴产业巨头?这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城市竞争力、产业布局、创新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杭州为何能涌现创新物种?




杭州这座城市一直给人“电商之都”的印象,阿里巴巴和淘宝的成功曾让这座城市在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中扬名立万。但当移动互联网的红利逐渐消退,杭州并未止步,而是悄然开启了“硬核创新”的转型。早在2017年,杭州就成立了之江实验室,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研发,并且逐步将这一转型落实到产业发展上。2020年,阿里达摩院发布了中文大模型,标志着杭州在AI领域的深耕;2022年,余杭区规划了千亩AI产业园,进一步夯实了“算力基建-算法研发-场景落地”的产业基础。





DeepSeek的崛起正是这种产业土壤的直接产物。DeepSeek背后的创始团队来自浙大CAD实验室,依托阿里云强大的算力底座,利用杭州在视觉识别与边缘计算方面的积累,顺利打造了一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从“芯片设计-算力集群-场景落地”到“伺服电机研发中心”的建立,杭州无疑展现了其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基因。




此外,杭州相较其他城市的一个优势在于它的“宽容度”。在这里,年轻人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尽管创新过程中会经历失败,但整个城市对于创投失败的容忍度较高。这种文化氛围让杭州成为了新兴产业的温床,也让那些原本不被看好的“创投失败者”有机会重新站起来,迎来第二次机会。







南京为何错失“风口”?




反观南京,这座同样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和强大科研基础的城市,近年来在新兴产业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似乎有些“慢半拍”。南京拥有像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顶尖学府,也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政府支持,然而在AI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上,却总是处于“后发追赶”的状态。这让很多南京人感到不解:在高校、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明显高于杭州,为何南京始终没有孵化出像DeepSeek这样的明星企业?





其中的原因,可能与南京的城市定位和产业战略息息相关。南京的产业导向比较传统,许多年以前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领域,但始终未能形成像杭州那样的“产业聚集效应”。不仅如此,南京的政策支持、营商环境也未能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南京的创新氛围较为保守,创投领域的风险容忍度较低。再加上南京的企业更多依赖于外包和产业链中的辅助角色,难以成为“链主”企业,这些都让南京在新兴产业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南京的高端人才流失问题。每年从南京高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众多,但这些人才往往选择去上海、北京,甚至是杭州工作,帮助其他城市的企业成长,自己却未能在南京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这种“人才外流”现象,无疑削弱了南京在科技创新上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发展路径的差异




通过对比南京与杭州的科技创新发展路径,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资源的缺乏,而在于路径的选择。南京的优势在于其稳步推进的“长坡厚雪”策略,即通过扎实的产业基础和持续不断的积累,逐步进入新兴产业领域。而杭州则是通过敢于试错和鼓励创新的宽松环境,加速了产业的腾飞。因此,南京不必过于焦虑“风口缺席”的问题,而应当注重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中扎根深耕,寻找独特的发展道路。




这种思维模式,也能从南京的其他产业发展中得到体现。南京在工业软件、创新药品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虽然没有像杭州一样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但它却在低调中展示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可以说,南京的产业战略并不是一味追求短期的创新爆发,而是通过积累和稳定发展,在未来的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南京并非缺乏发展潜力,也没有错失历史机遇,而是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AI、大数据、5G等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南京完全有能力在这些领域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关键在于如何在自己的“长坡厚雪”中找到节奏,把握产业周期的变化,而不是一味盲目追逐外部风口。